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期刊导读

乡土文化的特色之美(2)

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乡土文化元素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运用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推动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乡村聚落景观主要包括乡村民居建筑、街道、广场、公园、文化场

乡土文化元素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运用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推动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乡村聚落景观主要包括乡村民居建筑、街道、广场、公园、文化场所等。它们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在村落选址、布局及建筑风格方面,处处体现着因地适宜、择吉而居、崇尚自然、绿色的乡土理念。当前在一些地方的乡村景观建设中,建筑风格模式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导致了乡村景观千村一面,原有乡村特色逐渐丧失。伴随而来的是家园感的丧失,乡土文化认同的崩溃以及信仰体系的动摇。因此,对乡村传统建筑风格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改造并用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中古民居、牌坊、小桥、古戏台等历史古迹的保护。保持原有的乡土本色,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和建筑风格。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和审美取向的创新改造。

崇尚自然、绿色的理念,建设田园型自然景观。乡土文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乡村自然景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乡土文化中所折射出的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乡村广阔的田野,起伏的山岗,蜿蜒的溪流,茂密的林木,隐现于其间的村落,体现着千百年来我国农耕文化对于“桃花源”般理想生存环境的向往。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却淡薄了。由于日益增长的物质追求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而表现为一种文化危机、生存危机。在经历了社会整合、经济崛起阶段后,回归生活逻辑,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自然景观成为必要。

建设乡土元素与现代农业相融合的乡村生产景观模式。传统的乡村生产景观主要包括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生产景观的功能和范围也得到了拓宽,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意,使之兼具了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现代乡村生产景观以现代农业和乡土文化为支撑,进一步拓展了农业的功能。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固安县依托柳编、脸谱、漆雕、刺绣、陶艺等特色乡土文化元素,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吸引城区及京津游客观光度假。这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艺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乡村景观模式,是当前乡村生产景观建设的主要方向。

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乡村景观离不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因此,要给予“乡土”元素以足够的解读、尊重和运用,使之重新融入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中去,使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相映生辉,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对维持农村生态、文化特色,建成一个经济发展、文化内涵丰富、看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2017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项目编号:HB17YS0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②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传承与保护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hbnydxxbzz.cn/zonghexinwen/2020/1008/332.html



上一篇:养老保障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下一篇:农民的福音,这个高产玉米品种又通过新的区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投稿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版面费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